港股募资5.9亿美元不到一年,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昌生物)又将目光瞄准科创板。日前,荣昌生物科创板IPO进程已完成第一轮回复。
此次IPO,荣昌生物拟募资40亿元,其中七成用于研发,剩余资金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华泰联合证券为其保荐机构。
三年亏损14亿 A股上市为“补血”
荣昌生物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创新型制药企业,专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融合蛋白、单抗及双抗等治疗性抗体药物领域。
作为专注创新药研发的生物制药企业,荣昌生物长期大规模投入研发。2018年,荣昌生物研发投入为2.16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3.52亿元,2020年研发投入为4.6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6.7%。
另一方面,作为新兴创新药企业,截至2020年末,荣昌生物并无商业化产品,而这也导致荣昌生物持续亏损。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荣昌生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额逐渐加剧。2018年,荣昌生物亏损2.7亿元,至2020年,荣昌生物亏损已近7亿元。截至2020年末,公司未弥补亏损为6.2亿元。
尚无商业化产品的荣昌生物,只能依靠股权融资、银行借款、募集资金维持运营。天眼查显示,荣昌生物成立至港股上市,共进行过4轮融资,仅2020年融资金额就超过3.2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0亿元)。
合并口径下,2020年末荣昌生物货币资金已达到28.09亿元,但其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6.58亿元,较2019年低134.52%。而这也意味着,港股上市未能有效缓解荣昌生物的现金流紧张性。
产品商业化存挑战 营收难补资金缺口
今年3月,荣昌生物核心产品之一泰它西普在中国获附条件批准上市。今年6月,另一核心产品维迪西妥单抗也在中国获附条件批准上市。
问询回复函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泰它西普销售收入为2919.19万元,维迪西妥单抗未产生收入。此外,今年7月,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全球独家授权获得2亿美元首付款。
截至6月30日,荣昌生物已实现对400余家自免领域核心医院以及400家肿瘤领域核心医院的覆盖。同时,荣昌生物已组建了290人的商业化团队,以推动核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不过,不论是泰它西普还是维迪西妥单抗,其商业化之路都多少存在着不确定性。
以泰它西普为例,其在中国获附条件批准上市的适应症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而另一款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药葛兰素史克的贝利尤单抗早在2019年7月就在中国获批上市,2019年,贝利尤单抗全球销售额达6.92亿元,2020年销售额达9.29亿美元。
针对该适应症,除已上市的2款产品,我国在研生物药还有四款,其中诺华制药和诺诚健华已进展至二期临床试验。泰它西普面对已在国内占得一定市场的贝利尤单抗以及后来者,其商业化都存在一定挑战。
中国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在研生物药
此外,荣昌生物还需继续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并在3年内以补充申请的形式提交完整的三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以支持完全批准。
不仅需要资金继续研发投入,后续商业化也需要不断投入,加之荣昌生物尚有正在进行的20多种适应症临床试验。荣昌生物仍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研发人员人均薪酬低于同行 或存技术人员流出风险
荣昌生物招股书显示,自2020年5月至今,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为房建民、傅道田及何如意。房建民为公司实控人之一,任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2020年自公司领薪560.03万元。
何如意于2020年5月加入荣昌生物,任执行董事、首席医学官兼临床研究主管,2020年领薪946.32万元,为3人中最高薪。
而同为核心技术人员的傅道田2020年薪酬仅174.51万元,不足何如意薪酬的五分之一。招股书显示,傅道田于2019年9月加入公司并担任总裁。
在招股说明书中,荣昌生物将君实生物、百济神州、三生国健、百奥泰、中国抗体、康宁杰瑞列为同行业可比公司。和讯网对比发现,尽管研发人员数量多于多家同行,但荣昌生物研发人员人均薪酬为行业最低。
数据来源:2020年报及招股说明书
2020年,百济神州拥有研发人员1944人,薪酬合计17.91亿元,人均薪酬高达92.13万元。4家(中国抗体、康宁杰瑞年报未公布相关数据)中最低的三生国健研发人员人均薪酬为20.25万元。而荣昌生物791名研发人员总薪酬为1.23亿元,人均仅15.55万元。
创新药研发不仅对技术水平有着高要求,同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与人力,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人才是创新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之一,生物医药行业对人才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而荣昌制药如此低的薪资水平,恐怕很难吸引很多优秀的技术人员加盟,而且很大可能存在着技术人员流出的风险。一旦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影响的不仅是在研项目进度,对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文章来源:和讯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