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7日讯 1月20日以来,受持续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中北部、汾渭平原和东北地区出现重污染天气过程。这次污染过程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共65个城市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预计28日开始逐步缓解。
其中,河南大部、山东西部部分城市污染相对较重。截至1月24日,共计68城市出现141天次重度及以上污染天。其中,1月24日,开封市PM2.5日均值为311微克/立方米,是截至目前PM2.5峰值浓度最高的城市。
生态环境部组织的会商结果显示,本次重污染成因主要在于三方面:
污染排放处于高位。根据统计局统计数据,我国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2020年四季度GDP增长6.5%,全部行业实现正增长,多数行业增速较三季度有所加快。12月,全国火力发电量增长9.2%,创全年最高增幅;钢铁、水泥、有色、化学原料药、农药原药等高排放行业产品产量以及原油加工量同比均持续增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市)也呈现同样趋势。从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看,2020年10月份以来,重点区域公路货运量持续高位运行,基本与2019年同期持平。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和公路货运量的高位运行,叠加北方地区冬季采暖刚需,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处于高位,遇到不利气象条件,极容易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
气象条件整体不利。自1月19日起,我国华北地区大气条件逐渐转为静稳,扩散条件开始转差。华北中南部相对湿度较高和区域性逆温过程加速了气态污染物向PM2.5的转化,同时弱化了大气垂直扩散和清除能力。特别是24日至25日,区域有大范围小到中雪,雪前湿度大幅增加,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大部分城市出现浓雾,日相对湿度接近饱和,容易加重污染。
污染发生了时空累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发生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累积。在时间上,此次静稳过程持续时间长,排放至大气中的污染物尚未扩散,又有新增的污染物持续排入大气,发生了时间上的累积。在空间上,华北中南部以偏东或东南风为主,华北北部则受弱高压系统控制,以弱北或东北风为主,导致区域污染物在京津冀中南部、山东及河南一带形成累积,加重了这一带的污染程度。
为积极应对重污染,生态环境部指导各地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各地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预警,落实差异化减排措施,起到削峰降速作用。共65个城市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其中20个城市启动红色预警,44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1个城市启动黄色预警。北京市于1月24日启动黄色预警。
生态环境部组织的会商结果显示,1月28日,受西北冷空气影响,区域大部扩散条件显著改善,区域污染形势自北向南逐步缓解。到2月1日,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较好,污染物有望彻底清除,区域大部优良,中南部局地良至轻度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