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重点,对明年经济运行做出“有望总体回升”的战略判断。
近日,随着我国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政策层面进一步发力经济发展,多家国际知名机构上调明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值。机构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在经历短期“阵痛”后恢复向上的空间和动能,并有望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走出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不少机构给出明年5%以上的经济增速预测。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
带来重大积极作用
分析明年中国经济走势及增长动力来源,疫情是绕不开的重要因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各方普遍看好进一步优化的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的重大积极作用。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日前表示,近期进一步优化的疫情防控措施将极大便利商务往来、人员出行,基本恢复经济社会常态化运行。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近期政府加快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步伐,疫情防控政策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这表明政府推动经济正常化的清晰意图与明确决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尽管从近期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看,经济基本面在局部疫情反复扰动下表现偏弱,短期亦难言乐观,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和对房地产市场支持力度的大幅增加,经济基本面进入触底阶段,明年上半年经济复苏趋势相对明确。
明年经济或呈现
内需强外需弱
随着明年疫情形势的预期转好,业内普遍看好居民消费的修复性增长,经济增长“引擎”有望呈现内需强外需弱的格局。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记者表示,消费将对明年GDP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
展望2023年,如果疫情的影响逐步减弱,随着积压的需求得以释放,就业压力缓解和居民收入改善,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企稳,消费行业将迎来复苏。
“近两年国内消费增速与疫情有非常强的负相关性,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走势可以看出,从2022年4月上海疫情之后,消费总额逐步提高,目前已接近2021年12月份的高点。这意味着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已逐步减缓。”郭一鸣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明确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汪涛对此表示,政府可能会将部分支持政策延续到2023年,加大对就业和居民收入的支持。在初期,居民情绪较为谨慎,可能抑制未来几个月的消费活动。随着本轮疫情高峰在明年一季度结束,预计居民消费会大幅反弹。
外需前景则更多取决于明年海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情况,但这一形势并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组织纷纷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有着全球经济“金丝雀”之称的韩国近期已显露出口疲态,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11月韩国的出口发货量同比下降了14%,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两月出口下降。
反观我国出口形势,郭一鸣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处于衰退阶段,疫情、国际政治局势将继续引发全球经济下滑,高通胀、能源危机以及制造业低迷将继续对我国出口形成严峻挑战。不过,随着近期国内贸易团的出访,为明年的贸易出口带来契机,中国贸易出口有望迎来改善。
多家机构上调
明年经济增长预期
“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韩文秀近日表示。
基于上述对明年我国经济形势的积极判断,不少机构给出5%以上的经济增速预测。明明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宏观政策的定调比2021年和2020年都要积极,把“稳增长”放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表述也比往年更加积极。预计明年的经济目标或定在5%以上。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报认为,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步入内外需增长动能转换期,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或将有所改善,宏观经济各项指标将较上年有所回升。回升的幅度取决于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以及国内市场需求和信心的修复程度,基准情境下,预计2023年GDP增速为5.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疫情形势的快速变化,多家国际知名机构上调了对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速预测。高盛的预测从4.5%上调至5.2%,并预计消费复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瑞银对明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从4.5%上调至4.9%,并认为明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
“经过最初的经济活动低迷期后,预计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过去,经济活动将从2023年初开始逐步复苏。整体而言,比预期更早更快的防疫限制措施的放松或将2023年GDP增速推升至4.9%。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并没有直接发放家庭收入补贴,且大规模消费刺激举措较少,这可能限制疫情之后的消费需求反弹幅度,不过也会推动就业增长。”汪涛称。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