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金融 > 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面临结构性矛盾,人口布局向沿海等地倾斜

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面临结构性矛盾,人口布局向沿海等地倾斜

2021-05-11

 根据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我国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10年间,我国人口的主要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时普查数据也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认为,中国站在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向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阶段转型的十字路口,老龄化、少子化仍是转型期需要关注的重点。保持人口的合理增长以及人口结构的合理演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人口众多的国情未改变,总和生育率处较低水平

  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过去十年间年均增长率较前一个十年有所放缓,宁吉喆表示,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生育时间推迟、生育养育成本提高。

  “这些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从出生人口看,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超过1800万人和1700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数有所回落。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

  七人普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总和生育率是指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2.1左右的总和生育率是实现和维持代际更替的基本条件。

  我国总和生育率水平主要受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和“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对住院分娩的担忧,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意愿。

  宁吉喆表示,低生育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面对人口增长压力大,唐遥表示,要维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以及深化改革来释放更多的生产力,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将为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打下提供牢固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他认为,要让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能充分地流动起来,让中国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合理开发,每一个劳动者能够得到合理,公平的报酬,这样才会提高整个人口生育的激励。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宁吉喆表示,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宁吉喆表示,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劳动力资源绝对量依然较大

  七人普数据表明,我国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从全国来看,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

  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

  各年龄段人口数也表明,从总量上看,七人普与六人普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

  不过,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依然较大,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总规模是8.8亿人。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表示,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也依然存在。

  从质量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七人普数据显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了3.85亿人,占比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也比六人普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曾玉平表示,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人口布局向东南沿海地区倾斜,与经济发展相关

  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我国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七人普数据显示,人口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10年间增长了将近70%。

  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

  从人口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

  其中,东北地区人口出现了负增长。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但比10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东北地区人口的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吸引力。

  从全国来看,31省份中,人口超过1亿人的省份有2个,分别是广东和山东。在5000万人-1亿人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000万人-5000万人之间的省份有17个,少于1000万人的省份有3个。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31个省份中,25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21709378人、10140697人、6088113人、5734388人、5341952人。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澎湃新闻表示,这10年的情况表明,中国人口布局向东南沿海地区倾斜,这是一个大趋势,主要与经济发展相关。

  唐遥认为,未来应强化发展的协调性,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针对分配和消费不公平,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中的协调问题,促进区域间机会的均等化。通过各种公共服务和交通通达的保障来提高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的就业以及发展的机会,改善他们的发展的前景。

  区域发展协调还应体现在通过提高公共消费品的生产,尤其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公共消费品的提供,让社会消费更为均等化,让民众的获得感增强,减少在生育时感受到的焦虑感,以长期可持续地提高民众生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