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宠物经济迎来快速发展。根据《2018年宠物行业白皮书》,2018年我国城镇养宠人数达到7355万人,其中养犬、猫人数合计5648万人,占养宠人数的76.79%。而随着宠物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狂犬病患的风险也有所增加。狂犬病是一种病死率接近100%的急性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接种疫苗进行抵御,其中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唯一控制和预防狂犬病的主动免疫制剂。
10月14日,全球人用狂犬病疫苗龙头企业成大生物(688739.SH)将开启询价,距离登陆科创板只差临门一脚。公开信息显示,成大生物不仅在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2020年的批签发量占比为52.01%,2017-2019年更是位列人用狂犬病疫苗销量全球榜首,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人用狂犬疫苗企业之一。
在国内养宠人数持续增长以及狂犬病预防教育普及的背景下,我国人用狂犬疫苗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我国人用狂犬疫苗市场规模2023年将达到42.5亿元,2018年~2023年的复合增长率为8.4%,这也意味着作为行业龙头的成大生物,其业绩增长态势有望持续。
核心产品助推亮眼业绩
五年营收复合增速18%、净利率超40%
成大生物是一家专注于人用疫苗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生物科技企业。2005年,公司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上市,作为一款可通过肌肉注射方式接种的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主要通过冻干疫苗和水针疫苗形式提供。其后,人用狂犬病疫苗逐渐成为成大生物的核心产品,并作为目前中国唯一在售的可采用Zagreb 2-1-1注射法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产品,凭借优异品质得到了市场认可。
在市场推广方面,公司打造了一支具有专业化推广能力的优秀销售团队,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国近2000家区县级疾控中心的销售网络,在疾控中心和医疗专业人员中树立了良好声誉。与此同时,公司也在不断拓展海外业务版图,目前,产品已出口至泰国、菲律宾和埃及等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位列中国所有疫苗生产企业前列。
基于人用狂犬疫苗市场不断扩容和优质产品的持续放量,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狂犬疫苗销售金额分别达到12.59亿元、15.67亿元、19.24亿元,在公司所售狂犬疫苗中,随着狂犬疫苗冻干粉针剂产品对水针剂型产品的逐步替代,公司产品中冻干粉针剂型占比逐渐提升,2018年~2020年冻干粉针剂型的狂犬疫苗收入占公司所售狂犬疫苗比例分别为74.58%、87.03%和91.94%,2018年~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01%。
除人用狂犬疫苗外,公司于2008年上市了中国唯一使用生物反应器工艺生产的、通过Vero细胞培养的乙脑灭活疫苗,在狂犬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两个核心产品的带动下,成大生物业绩快速增长,2020年公司实现19.96亿元营业收入,2016年-2020年营收复合增速约18%,可谓亮眼。
过去五年间,公司平均销售毛利率达到85%,销售净利率也保持在40%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ROE已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水平,盈利能力稳定且优异。公司财务稳健,资产负债率水平也长期在10%左右。
此次IPO,成大生物拟将2.2亿元募集资金用于本溪分公司人用疫苗一期工程建设项目,5.3亿元用于人用疫苗智能化车间建设项目。募投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能力,并完善公司在流感、肝炎、脑膜炎等领域产品线的布局,为公司业绩持续稳定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持续强化研发创新能力
24个在研项目奠定未来业绩增量
公司优异业绩是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持续保持高研发投入,厚积薄发的体现。
成大生物曾开发出疫苗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制备疫苗的工艺平台技术,该技术的研发成功标志着公司攻克了我国十几年来大规模细胞培养制备高品质疫苗的技术性难题,在疫苗生产工艺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跨国公司在我国高端人用狂犬病疫苗领域长期垄断的局面,推动了我国疫苗生产技术的进步。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已累计取得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累计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市级科学技术计划或项目14项。目前公司已初步完成了细菌疫苗技术平台、病毒疫苗技术平台和多联多价疫苗技术平台的建设,并在北京和沈阳设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北京研发中心侧重于开发细菌疫苗和多联多价疫苗,而沈阳研发中心侧重于开发病毒疫苗并设有疫苗研发中试车间。
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并产业化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地位的核心手段。目前,成大生物拥有24个在研项目,其中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Vero细胞)已完成临床试验,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四价鸡胚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和狂犬疫苗四针法工艺研究已取得临床批件。未来几年,公司的研发布局将逐步迎来收获期,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动力。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